您的位置:首页 >今日更新 >正文

氢能源负重提速:亏损企业集体赴港IPO

摘要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氢能源负重提速:亏损企业集体赴港IPO,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记者 张望 深圳报道...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氢能源负重提速:亏损企业集体赴港IPO,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记者 张望 深圳报道

  又一家氢能源企业冲击港股IPO。

  根据港交所披露,国富氢能近日递交了招股书。而2月底,另外一家氢能企业——重塑能源已递表港交所主板。

  此前,国鸿氢能(09663.HK)、金源氢化(02502.HK)已在港交所上市交易。

  更多的氢能源企业则奔赴在上市的路上。

  但记者注意到,从已上市和拟IPO企业报表来看,氢能源企业处于集体负重状态,大多出现连年亏损。

  以实现沪港两地上市的亿华通(688339.SH,02402.HK)为例,2020年至2022年分别亏损2252.36万元、1.62亿元、1.66亿元,并预计2023年续亏2.1亿元至2.9亿元,呈现亏损逐年扩大之势。

  亏损持续

  随着国家对氢能源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氢能产业进入了放量提速期。

  根据中国石化(600028)(600028.SH,00386.HK)3月25日公告,公司结合“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加氢站用氢需求,打造燃料电池用氢供氢中心,截至2023年末,已累计在11家企业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总能力达到2.9万标立/时。2023年,车用高纯氢产量为2112吨,同比增长25%。

  同时,依托全国3万多座加油站的销售网络优势,初步建成成渝万、京津唐、沪嘉甬三大氢能交通走廊,累计发展加氢站128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运营单一企业,供给量占全国40%左右。2023年,加氢量为3471万吨,同比增加100%。

  中国石化还表示,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的核心业务加快发展,努力构建规模最大、科技领先、管理一流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但与中国石化强大的石化盈利能力支持有所不同,主营依靠单一氢能源产品的企业,大多在亏损的负累中挣扎。

  如国富氢能,其公开的财务数据已经出现2019年至2023年连续5年亏损,累计亏损达2.47亿元,其中2023年亏损7504.3万元。

  国富氢能在招股书中更是表示,预计亏损可能还会持续。

  此前盈利的金源氢化则称,预计2023年全面收益总额同比下降50%。不过,金源氢化的主营是加氢苯基化学品和液化天然气及煤气,与其它氢能源企业存在差异。公开信息显示,其上市募资净额2.46亿港元,其中的85%用于在郑州增建6至10座配有加氢设施的加气站。

  而等待IPO的重塑能源,在2021年至2023年三季末的不到3年时间里,累计亏损高达16.6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从2020年以来持续亏损的国鸿氢能,预计2023年亏损约3.9亿元至4.2亿元,亏损额同比增加约45%至55%。

  “亏损增加主因所处氢燃料电池行业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导致部分客户推迟订单,收入未达预期增长等。”国鸿氢能表示。

  对于亏损逐年增多的原因,亿华通则给出了3点理由: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人才储备及队伍搭建等方面的投入增加;2023年公司销售回款同比减少,基于谨慎性考虑加大计提了应收款项的预期信用风险损失。

  “氢能源产业的发展,依赖的是政策扶持,但各地落地速度不一致,而且计划推广数量存在不确定性,加上氢气运输成本和加氢站运营成本都比较高,最终影响了行业销量。”一位曾参与氢能源企业融资项目的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当前电解水设备的出货多依靠项目拉动,存在由于工期、周转等问题致使项目进度滞后。”

  于2022年末终止科创板IPO的治臻股份也称,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正处于商业化初期,从燃料电池上游产业来看,制氢、储氢、运氢、加氢领域的技术发展尚不够成熟,整体投入规模较小,导致中下游用氢成本高是目前燃料电池上游产业规模化应用以及推广面临的主要障碍,也是现阶段制约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径产业化的重要原因。

  “通过‘绿氢’促进工业脱碳意义重大,但成本受制于电解槽价格和可再生能源电价,目前仍处于高价水平。”治臻股份认为,“相较于单个加油站的投资仅在百万元量级,单个加氢站的投资达到上千万元,在制氢、储氢、运氢产业链尚不完善、整体成本较高的情形下,加氢产业可能面临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

  融资热涌

  由于缺乏业绩支撑,包括上市募资在内的融资渠道成为了氢能源企业的重点选择方向。

  但除了亿华通在2020年8月实现科创板上市之后,A股市场的氢能源IPO却没能继续破局。

  国富氢能、治臻股份在2022年第四季度先后终止了科创板IPO。不过,与治臻股份同时在2022年6月被上交所受理的捷氢科技,在2023年底进行了当年半年报更新,其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得以恢复。

  此前,治臻股份曾计划募资12.21亿元,捷氢科技则拟募资超11亿元。

  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氢能源企业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国富氢能、重塑能源都是在A股上市申请终止之后转战港股IPO,亿华通则是二次在港交所递表后成功上市。

  事实上,在融资领域,已上市企业显然更有优势。

  公开资料显示,亿华通首发募资总额为13.51亿元;上市后不到一年,又通过定增再融资2亿元;之后又于2023年初实现香港上市,净筹资9.83亿港元。

  除了亿华通,国鸿氢能业通过香港上市获得净募资14.6亿港元。

  根据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I)资料,在2023年,国内氢能产业共完成61起融资,数量同比大幅增长80%;融资总额(含测算金额)超80亿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

  不过,从上述资料分析,目前中国的氢能产业融资依然以早期投资为主。从融资轮次来看,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融资轮次以A轮为主,占比41%,其次为天使轮和B轮融资,占比分别为21%、13%,三者合计占比高达75%。

  事实上,氢能产业融资的规模一直备受市场关注。此前的2022年底,国氢科技完成的B轮融资,金额高达45亿元,成为国内氢能行业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并使其估值跃升至130亿元。

  而每一家所谓独角兽的氢能企业背后,都集结了一支豪华投资方阵容,如国氢科技的B轮融资引入了绿色发展基金等11家新投资方,使其股东数量增至35家;重塑能源则从2017年开始Pre-A轮融资,至2022年12月的E-2轮融资,先后8次共获得融资39.39亿元,投后估值达到108亿元。

  氢能源企业融资扩产的热情持续高涨。2023年底6.6亿元A轮融资的阳光电源(300274)(300274.SZ)子公司阳光氢能,预计2024年制氢设备产能将达到3GW。

  氢能源企业融资估值节节向上,相关领域的投资也水涨船高。

  按照公开资料,2024年1至3月,已公开招标电解槽的绿氢项目共3个,合计电解槽招标量达67MW。而2023年全年已公开招标电解槽的绿氢项目共19个,合计电解槽招标量达1882MW。从绿氢项目开工及EPC招标情况看,目前共有18.07万吨绿氢项目已开工。

  “氢能企业融资就是‘烧钱’铺路,为将来上市打好基础。”上述券商人士对记者说,“投资机构对热门行业企业进行大量注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上市。”

  而多家氢能源企业正在尽快完成合格上市准备,如东岳氢能等已经开始进行上市辅导,启程迈向资本市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以上就是关于【氢能源负重提速:亏损企业集体赴港IPO】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