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今日更新 >正文

拐点下的合成生物:华熙生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拐点下的合成生物:华熙生物的探索与实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气...

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拐点下的合成生物:华熙生物的探索与实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气来生产蛋白、通过酵母发酵生产人参皂苷……

  合成生物学正在用重新设计和组装的方式对物质世界进行“重构”。如果革命的要义在于创造,那当下合成生物学的确堪称“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

  华熙生物很早就看到了合成生物的潜力。2018年起,公司就将合成生物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及核心发展战略。7年的时间,华熙生物已完成合成生物研发平台、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合成生物科学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平台-人才-技术-转化”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闭环运转,并陆续推出超纯麦角硫因、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微真、脂肽等新原料,不断扩充自己的合成生物版图。

  “重新定义”未来的合成生物

  合成生物被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其通过设计改造微生物以进行定向发酵,使细胞工厂可以高效生产目标产品。该技术不同于以往对自然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高效、绿色且低成本地获得目标物。

  “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技术”“合成生物支撑的生物制造”,是三个不同层级的逻辑体系。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济南)透明质酸产业大会上,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燕强调,合成生物是赋能产业的生物技术。合成生物的发展得益于基础学科和跨学科的发展,如基因检测、基因合成、基因编辑等,加上生物信息学、工程学、AI等跨学科的发展,共同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到了今天的水平,成为支撑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合成生物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对生产方式的颠覆。通过合成生物细胞工厂,能够制造出原本需要从动植物资源提取或石油化工来源的产品,在本质上变革传统生产制造方式。在赵燕看来,合成生物支撑的生物制造能够重塑地球资源,颠覆传统的动物提取、植物提取、化学合成等物质获取方式,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底层基础。

  以护肤品中大受欢迎的成分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为例。早期,透明质酸主要从牛眼和鸡冠提取,因为原料难以获得、提取步骤复杂(200公斤鸡冠仅得1公斤透明质酸),所以成本极高,价格一度超黄金数十倍,仅能用于医疗,如骨科、眼科等。而目前华熙生物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透明质酸,实验室发酵产率已经达到73g/L,成本降低3/4,不仅效率更高,且更加低碳环保。

  再如华熙生物的代表性原料之一“麦角硫因”。过去麦角硫因通过松蕈发酵获取,不仅发酵周期长、产率极低,且无法提纯。产率仅有几十毫克每升,纯度最多只有20%-30%。而现在通过合成生物学细胞工厂,麦角硫因的发酵周期仅需要24-36个小时,纯度高达99%,成本降低90%。

  “胶原蛋白、母乳寡糖、红景天苷以及华熙生物新推出的脂肽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各种物质,现在都可以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支撑的生物制造来获取。”华熙生物生物活性物研发管理总监王瑞妍表示。

  事实上,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潜力远不止于此。它可以跨越化妆品、化工、医药、农业、食品等多个领域,覆盖人类衣食住行医用等方方面面。根据麦肯锡预测,未来全球经济活动中,60%的物质产品可以由生物技术生产。在2030年至2040年间,合成生物技术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而根据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统计,和石化路线相比,目前生物制造产品平均节能减排30%~50%,未来潜力将达到 50%~70%。

  合成生物“拐点”已出现?

  基于对生产方式的革命性意义及绿色可持续价值,合成生物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战略焦点,并在国内持续升温。

  据数据显示,今年2-4月,合成生物指数一路上涨,4月30日,该指数已经上升至1280.36点,5月更攀升至逾1407点。

  而在过去一年间,上海、杭州、深圳、天津,北京等地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合成生物及生物制造的发展。今年4月底,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透露,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动计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制,有望在近期出台。

  此外,另有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国新增合成生物制造企业约200家。

  国家政策力挺、资本市场“追捧”、初创公司“扎堆”,合成生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赛道”。

  对于国内合成生物领域的发展现状,王瑞妍指出,底层技术是驱动中国合成生物加速发展的根因,特别是我国在基础研究层面逐步实现突破,如植物全基因组、染色体的全基因合成、化合物的复杂途径改造等。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大产业投入,也为国内合成生物支撑的生物制造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另一方面,王瑞妍也认为,中国合成生物领域的发展拐点或已出现。近三年合成生物学初创公司越来越多,并逐步发展壮大。但同时市场正逐步回归理性,初创公司开始接受市场的考验,将可能出现一大波的席卷、并购、退潮。同时在产业端,无论是初创公司、上市龙头、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在加大布局制造端的重资产投入,加速推动产业落地。此外,产业相关政策逐步发生变化,如化妆品政策趋严、食品领域放开等,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全链条探索及长期主义

  从行业格局来看,我国合成生物行业已进入“百家争鸣”的市场竞争状态,入局者众多。其中,华熙生物已位列第一阵营。

  公开资料显示,华熙生物作为生物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早于2018年起就开始积极布局合成生物技术,已经构建了一条覆盖“研发创新、中试及产业转化、市场转化”的合成生物绿色制造全产业链,拥有从“基因编辑、菌种改造、细胞工厂创制,到中试及产业转化、再到市场转化”的全链条能力。

  据介绍,首先在研发端,华熙生物建设了900多人的强大研发团队,与全球知名科研院所合作20多个创新中心,以解决从0-1的物质发现问题;第二在产业转化端,华熙生物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解决从1-10-100的产业转化问题。这是华熙生物实现产业赋能、打通产学研的核心关键。第三在市场转换端,华熙生物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生物制造全产业链平台公司,在获得新物质后能够快速推出终端产品,实现市场验证,引领行业发展及标准制定。

  “合成生物学从底层基础研究、到产品、到商业化的链路很长。而华熙生物的优势并不是聚焦在某个点上。”王瑞妍称,以合成生物学为底层技术的大多数公司往往只做原料,而华熙生物的不同之处在于,着眼在合成生物技术驱动的生物制造产业上,走通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并将之做成闭环生态。

  展望未来,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海外合成生物明星公司陷入败局,还是国内上一个风口的兴衰转瞬,都告诉我们合成生物的发展要走“长期路线”。

  对此,王瑞妍透露,依托合成生物技术,华熙生物目前所做的创新原料,一部分以终端需求和原料销售需求为导向,另一部分则是提前进行未来5-10年的前瞻布局,包括对技术难度较大的物质的开发,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技术探索等,以实现更长期主义的发展。

来源:新京报

以上就是关于【拐点下的合成生物:华熙生物的探索与实践】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